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苑
我与大桥共成长|易松:困难面前方显担当本色
日期:2024-10-10 00:00 访问量: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本网讯(通讯员 翁小娜)2018年6月,易松从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进入了贵州桥梁集团大通公司的大家庭。先后参与了云雾大桥、牂柯江大桥的建设,现任贵平5标项目副经理。6年时间,从都安高速、云南勐绿、纳晴高速到贵平高速,从技术员到工程科长再到项目副经理,易松从温文儒雅“书生”形象,蜕变成了同事们口中成熟稳重且优秀的“基层青年干部”和“技术行家里手”。

挺膺担当,勇挑重担

2022年,易松担任贵平5标项目副经理,分管工程技术业务,直接负责马场河特大桥施工技术,他既紧张又兴奋。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我之前只在书本之中了解过,对于这份新挑战,的确有些忐忑,但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面对新挑战,易松坦然接招。

困难面前最显担当。马场河特大桥紧邻花甲水库,位于洛北河水源保护区内,桥面与谷底有200多米高差,两岸崖壁与河面近乎垂直。如何在保证桥梁钢结构大件运输安全、满足后续复拼进度、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成本投入,且尽量做到不破坏周边环境绿色施工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复拼场地成了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在困难环境面前担当作为,在突出问题前主动攻坚。易松带领项目测量队戴上安全帽,穿上工地蓝,扛着GPS,走进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的大桥两岸,寻找那块心目中的风水宝地。经过多次实地勘测,并不断进行成本比较与方案推演,最终将复拼场巧妙设置在看似并不满足要求的贵阳岸桥头路基上。

“现场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这是易松对自己的要求,“搞工程技术不能只是略懂,而是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无论是两百多米高的拱圈上,还是烟尘弥漫的隧道内,总能看到他孜孜以求的身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到现场去走一走,看一看,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易松查看吊装设备运行情况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作为新时代青年人,他主动在创新路上不断追求更高、更远、更难的目标。

“路在我们的施工下可以延伸长度,人只有在读书创新中才能增加厚度。”面对紧张的施工任务,他始终坚持“见缝插针”式碎片化学习,一有时间就埋进书堆里,随时给自己“充电”。

从政治理论到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孜孜不倦地吸取着知识营养,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就是这样“挤海绵式”抽时间学习,他成功考取了一级工程建造师,徜徉在知识海洋的他又多了一份技术攻坚的底气。

丰富的理论储备让他面对大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卡脖子”难题,总会有很多“金点子”。马场河特大桥设计使用花鱼洞大桥拆卸下来的万能杆件塔架进行下塔索塔拼装,结构形式的过渡问题就是最大的挑战。易松带领项目团队加班加点,多次核验,不断利用midas civil及ansys workbench等三维软件建模计算,优化结构设计,最终设计出了一种倒“K”型连接装置,有效解决了衔接难题。

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但每一次易松都主动带领项目成员攻坚克难,如同无畏的勇士,在技术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解决了一项又一项难题。

易松(右三)带领团队现场优化吊装方案

从现场技术员到技术负责人再到项目副经理,职位的变化是对他工作兢兢业业的外在肯定,更是对他注重过硬的技术知识与现场协调能力的内在认同。在勇于创新,寻求突破中,易松怀揣建筑人的情怀,顽强奋进、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着自己成为“桥梁”好男儿的梦想。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易松认为,身为工程人,只有扎根一线,俯下身去把事做实,才有底气、有能力去谈未来。能力是在一线提升的,“一线工作法 ”不仅是他的一种工作方式,也体现着他的工作态度,更是彰显他用行动践行担当的最好证明。

党中央
国务院文件

省委
省政府文件

招聘投递

Baidu
map